基金会专项基金的管理合规
规范运作与多元价值
作者:符俏瑜律师
基金会专项基金在公益事业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它是基金会基于特定公益目的,在基金会基本框架下设立的相对独立的资金管理与运作单元。专项基金的设立旨在汇聚各方资源,聚焦特定领域或项目开展公益活动,以提高公益资源的配置效率和项目实施的专业性。
从性质上看,专项基金并非独立法人,而是依托于基金会存在。它借助基金会的公募资格(若基金会具备公募属性)、组织架构、管理经验以及品牌影响力等优势,拓展公益事业的广度与深度。例如,某教育基金会设立的“乡村教师培训专项基金”,专门针对乡村教育领域中教师能力提升这一特定环节开展工作,整合社会各界捐赠资金与资源,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项目、邀请专家授课等。
作为具备专业性、针对性且有助于推动公益事业发展和扩大品牌影响力的重要角色,专项基金的规范运作更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普及。民政部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针对专项基金管理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痛点,发布(民发〔2015〕24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基金会专项基金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以进一步加强专项基金管理工作,规范专项基金有关行为,维护捐赠人、受助人和基金会的合法权益。
一、专项基金设立合规
1. 明确的设立目的与宗旨:专项基金的设立必须有清晰、合法且符合基金会章程规定的公益目的。例如,关注环保领域的专项基金,其目的应明确为支持诸如森林保护、水源净化等具体环保项目或活动,避免目的模糊或存在商业利益导向。
2. 规范的设立流程:需按照基金会内部既定的程序进行申请与审批。一般要提交详细的专项基金设立计划书,包括资金来源、预期用途、管理团队构成等信息,经基金会理事会或相关决策机构审议通过后方可设立。
二、专项基金的管理与监督
1.人员管理:基金会应当建立健全专项基金管理制度,对专项基金的活动实施全过程监管,对专项基金的人员实施严格管理,杜绝出现专项基金以独立组织的名义开展活动甚至为个人或企业牟取私利的情形。
2.专款专用:基金会应当根据专项基金的设立目的,按照捐赠协议的约定管理和使用捐赠财产,专款专用。专项基金列支管理成本时,捐赠协议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捐赠协议未约定的,除了为实现专项基金公益目的确有必要之外,一般不超过该专项基金年度总支出的10%。专项基金的收支应当全部纳入本基金会账户,不得使用其他单位、组织或个人账户,不得开设独立账户和刻制印章。专项基金不得再设立专项基金。
三、专项基金资金管理合规
1. 独立核算:专项基金虽非独立法人,但资金应与基金会其他资金分开核算,确保每一笔收支清晰可查。例如,建立独立的财务账簿,记录专项基金的捐赠收入、项目支出、投资收益等情况,以便准确反映其财务状况和资金流向。
2. 合理使用:资金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循专项基金设立时确定的公益用途,不得挪作他用。如某健康公益专项基金,其资金只能用于贫困地区的医疗设施捐赠、疾病防治宣传等与健康公益直接相关的项目,禁止用于与基金会或专项基金宗旨无关的活动,如投资商业房地产等。
四、专项基金信息披露合规
1. 定期报告:专项基金应定期向基金会提交财务报告和项目执行报告,基金会则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向社会公开专项基金的基本信息、资金收支情况以及项目进展情况等。例如,每年至少发布一次年度报告,详细说明专项基金在该年度内的捐赠收入总额、主要捐赠来源、重大项目支出明细、项目实施成果等内容,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2. 及时回应:对于社会公众对专项基金的疑问和质疑,基金会应及时组织专项基金管理团队进行回应和解答,确保信息透明、公开,维护公益公信力。
五、专项基金定期清理整顿
基金会应当定期对下设专项基金进行清理整顿,对于长期不开展活动、管理不善的专项基金要及时督促整改,必要时应当予以终止。专项基金终止的,基金会应当做好后续事宜,妥善处理剩余财产,保护专项基金捐赠人和受助人的合法权益。
此外,涉及公益捐赠税收优惠等方面,也有相应法律规范,如捐赠者向符合规定的专项基金捐赠可依法享受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但必须符合法定的捐赠程序和票据开具要求等。
随着法治社会建设推进,监管部门对基金会专项基金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度和期望越来越高,这要求基金会必须以更高的标准,遵守《基金会管理条例》、《通知》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强化专项基金的管理合规和规范运作,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风险防控机制,确保专项基金的资金使用透明、公正、高效,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公益效益,让捐赠者全面清楚了解资金去向和使用效果,增强其对基金会的信任和满意度。良好的公信力亦有助于基金会树立正面形象,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和捐赠,为专项基金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