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弹幕人虚假宣传的法律规制与责任
作者:秦璐璐律师
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查办一起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案,对北京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出10万元罚单,此次查处的案件是直播电商领域“职业弹幕人”虚假宣传的全国首案。当弹幕从观众互动蜕变为商业工具,其法律定性已从“言论自由”滑向“虚假宣传”。职业弹幕人如何踩中法律红线?平台、商家、职业弹幕人的责任又该如何划分?
职业弹幕人行为的法律定性
1.商业夸张与虚假宣传的界限
《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0〕19号)第八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以明显的夸张方式宣传商品,不足以造成相关公众误解的,不属于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相关公众一般注意力、发生误解的事实和被宣传对象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对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进行认定。”
采用夸张手法宣传商品是商家常用手段,是否构成虚假宣传,核心在于其宣传行为是否足以引发公众误解。
作为传统电商刷单在直播电商领域的变种,“职业弹幕人”在各大社交平台已经屡见不鲜。他们通常在直播、短视频等互动场景中,批量发布预设话术评论,虚构产品功效、用户评价或交易数据,制造虚假流量,达到欺骗或者误导消费者的非法目的。其行为本质是通过技术手段伪造市场反馈,干扰正常商业竞争秩序。
以北京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在网络直播间销售一款果冻食品时,通过雇佣“职业弹幕人”在评论区发布大量虚构的用户评价,宣称该产品具有减肥功效。执法人员通过IP地址分析和用户行为建模,发现数十个账号集中发送虚假评论,严重误导消费者,终认定该公司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并处以10万元罚款。
2.民事虚假广告与虚假广告罪的界限
《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规定了虚假广告罪,另根据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公通字〔2010〕23号)第七十五条的规定,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二)给单个消费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或者给多个消费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累计在二十万元以上的;(三)假借预防、控制突发事件的名义,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致使多人上当受骗,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四)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两年内因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的;(五)造成人身伤残的;(六)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广告主体的虚假宣传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区分的关键看利用虚假广告欺骗用户和消费者的行为是否情节严重。属于情节严重则构成犯罪,如果情节尚属一般不应以犯罪论处,可以适用民事或者行政处罚措施。
职业弹幕人、商家、平台的责任划分
1.职业弹幕人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
(1)民事责任:职业弹幕人发布的虚假评论、功能夸大的弹幕内容,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消费者如因误导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产生损失的,有权要求职业弹幕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此外,若弹幕内容含有侮辱、诽谤性言论,或侵犯他人隐私的,还可能需承担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害等民事责任。
(2)刑事责任:以营利为目的,长期提供有偿刷评、控评服务,并因此获利达2万元以上的职业弹幕人,涉嫌非法经营罪;在直播间散布虚假信息、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涉嫌寻衅滋事罪;以发布负面弹幕为威胁,向商家勒索财物的,涉嫌敲诈勒索罪。以上行为如被刑事追诉,可能会面临刑事处罚。
2.商家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
(1)民事责任:消费者因商家雇佣职业弹幕人发布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并遭受损失,商家需承担赔偿责任,包括退还货款、赔偿损失等。如果商家的行为构成欺诈,消费者还可以要求“退一赔三”。
(2)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规定,商家(广告主)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构成虚假广告罪,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3)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和《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第九条,商家雇佣职业弹幕人发送虚假用户评价,欺骗、误导消费者,属于编造用户评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会受到行政处罚,高可能面临200万元的罚款。
3.平台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根据《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直播平台不得为直播间运营者、直播营销人员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提供帮助或便利条件。如平台明知或应知商家雇佣职业弹幕人进行虚假宣传,但未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可能需要对消费者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此外,若平台对职业弹幕人的行为存在管理不善,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也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行政责任:平台有义务对直播内容进行审核和管理,若未履行好相关职责,对职业弹幕人的虚假宣传行为未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会受到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如责令改正、罚款等。
刑事责任:一般情况下,平台本身通常不直接承担刑事责任,但如果平台与职业弹幕人或商家存在共谋,共同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如参与组织、策划、协助刷评等,则可能构成共同犯罪,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结语:每一句商业推广,都应是责任与诚信的契约。弹幕不是法外之地,未来要坚持技术和法律手段相结合,加强对“职业弹幕人”及其相关责任方的查处,净化网络消费环境。